6月至8月,中宣部组织中央重点媒体和文化界人士深入西藏和重点涉藏省区采访采风,了解当地社会发展情况和建设成就,集中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和涉藏省区的成功实践。
西藏在线网戚宇、周天玉、贾璞玉、焦飞4位同志受人权事务局委托担负其中8条采访线路的带队工作。本次采访采风活动,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他们与当地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周密安排采访议程,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克服高原反应和身体不适,与媒体记者和当地宣传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
西藏在线网英文编辑周天玉:首次进藏,成为参加线路最多、行走距离最远、持续时间最长的带队人
从6月11日出发到8月6日结束回京,周天玉先后带领三个批次的采访团队,在雪域高原行走近两个月,途经川、青、藏三个省区。虽然是第一次进藏,他却是本次采访任务中参加线路最多、行走距离最远、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
采访团先后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北州藏族自治州,以及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山南、拉萨三市,走进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见证了西藏及涉藏省区脱贫攻坚、生态治理、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成果。
中央媒体利用微博、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新媒体报道形式,全程动态发稿,与传统报道互为补充。这些报道通过视频、图片等手段增强现场感,直观展示西藏和涉藏省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生态旅游因地制宜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讲述88岁老人边宗的故事的新华社视频《我在西藏Vlog “哗叽”和边宗的少女时代》在网上获得了112万的点击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语言节目中心泰米尔语部记者在四川甘孜州采访期间推出多个爆款产品,发布的11期直播、4期短视频、2期图文报道总覆盖量近300万次,播放量超过百万,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达5.3万余次,取得良好宣传效果。新华社发布的视频《我在西藏Vlog 待到苹果成熟时》记录了西藏林芝米林县羌纳乡林巴村果园里工作的卓玛央金和她三个女儿“稳稳的幸福”,点击量188万,浏览量256万,做到以百姓故事的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情节真实动人,细节丰富饱满,引发读者共鸣。
采访团一路走进校园、农牧民家、助力脱贫的种植基地、边境小康村、奶牛养殖场……见证乡村建设的日新月异,感受极富感染力的乡土文化。这种全方位的一线调查、亲身感受生动而真实,更能让记者们体会到藏族同胞生活的巨大变化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西藏在线网中文编辑戚宇:年龄最小,意志顽强的带队人
6月11日至7月7日,戚宇带队中央媒体采访团的48名记者,先后赴四川、青海等涉藏重点省区采访。这是戚宇第一次带队采访,他是所有带队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和记者们一起深入基层,了解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情况。此次采访任务繁重,点位多,途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共16个市县,在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度翻山越岭,总车程近五千公里。
在戚宇带队的报道团成员用自己特有的新闻敏感多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挖掘,以过硬的业务能力,讲述鲜活生动的藏区故事,报道出独具一格的融媒体作品。这些作品扬正气,接地气,让受众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青海三江源“失”与“得”:关“亚洲最大金矿”护“亚洲水塔”》《“云藏”,让藏族群众与世界“对话”》《高原之音》等精品力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语言节目中心印地语部记者使用手机通过脸书进行现场直播,与印度网友进行同步互动,交流讨论,传播效果直观、生动。
采访期间,由于北京疫情出现反复,6月15日21:00点,团队接到紧急通知后,遂与阿坝州防疫指挥部联系核酸检测事宜,从23:30开始组织采访团全员到位,到所有人员检测完毕已是凌晨3:30。检测分别在6月19日、7月7日又先后进行两次,结果均为全员阴性。之后的每一天,戚宇都认真地为每位记者测量体温,提醒大家做好手部消毒,监督全员佩戴口罩,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将防疫安全工作做到最好。
因为北京的特殊情况,采访计划临时调整,戚宇取消了回京休整,在第一批次结束后继续带队前往青海。在西宁,戚宇和5名记者同时出现身体不适,由于联系不到地接人员,他克服身体不适,把随身携带的药品发给大家,为大家点好餐送到房间,测量每人的血氧和心跳,在确认没有太大问题后才回去休息。由于在高原时间较长,戚宇的免疫力下降,因急性肠胃炎被送往医院,但才输完液两天,病情稍微好转,他又打气精神,继续带队出发了。
中国人权网中文编辑焦飞:深入西藏最“苦”、最“险”地方的带队人
7月23日至8月6日,焦飞带队中央媒体采访团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高新、卡诺、类乌齐和丁青四个区县,以及那曲地区的巴青、索县、班戈三县进行采访报道。
套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昌都最“险”,那曲最“苦”,作为西藏发展优势不明显地区,两地一直在突破瓶颈、破解难题,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今,两地都已脱贫,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策马奔腾。农牧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采访报道中,央媒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利用微博、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报道形式,全程动态发稿。通过视频、图文等手段直观展示昌都那曲的农牧民脱贫致富、生态?;?、城市建设、教育、养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如:经济日报记者利用微博#这里是西藏#话题发表《带你领略昌都的“桥之美”》《大山里有个马鹿家园》《森林小学里的“非遗操”》《看,他们笑得多开心》等原创微博10条,既有精彩有趣的小视频,又有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总阅读量达50余万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蒙语部记者运用手机云直播介绍藏族群众幸福生活的《藏族牧民的新生活》《锅庄舞,嗨起来!》《老有所依》等作品,播放量破10万,并通过脸书账号与蒙古国网友互动。这样的采访与传播方式使更多的受众参与话题讨论,增强了传播效果;《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在推特上发布的推文被中国驻外使领馆以及巴基斯坦的新闻媒体转发、转载;《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图片、视频,利用海外社交账号开设“高原上的新生活”专题,结合受众需求发布图文、视频等影像作品,报道获得了海外受众的肯定和积极反馈。
中国人权网英文编辑贾璞玉:独立带领画家团看西藏
6月15日至25日,贾璞玉带着国内知名画家采风团赴西藏进行创作。此次与其他几位同志不同的是,贾璞玉是独立带团。没有相关经验,从联络到预算,从防疫到采风,事无巨细,都要想到前面、落到实处。
参加此次活动的画家平均年龄50岁,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进藏。他们被西藏新城新村新貌所感动??吹浇ㄉ韫嬲?、道路干净的村庄,他们感叹西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极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服饰着装和文化产业,他们感叹民族文化的良好?;ず痛?;看到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千年古树枝繁叶茂、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他们感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
让画家们感到震撼的还有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追求。在入户聊天时,画家们了解到有的村庄年收入可达千万元,村民年底拿分红,收入颇丰。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考西藏内地班,考上的孩子成为家族荣耀。这一切都让画家们感慨西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到西藏的好山好水好风景、好人好事好生活后,画家们建议当地村民在搬新家后不要遗弃老房子,要时常带子孙后代回到原来的住处,追忆过往的生活,忆苦思甜,让年轻人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育后代要感恩党和政府。他们还建议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民族特性尽可能地传承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