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中、英两个文版,并附有相关报道的汉英双语短视频二维码,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扶贫奇迹。
如果您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而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旅游印象或者媒体支离破碎的报道,Erik Nilsson的这本《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罚ㄓ⑽陌媸槊篊LOSER TO HEAVEN — A global nomad’s journey through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选择。
即使是那些对书中的一些话题已经有所了解的中国读者,Nilsson的作品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他亲历的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彰显出在全球背景下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性和面临的特殊挑战。(点击观看:作者扶贫报道剪纸动画短视频)
——本书中文版译者 刘浚
视频中的主人公是中国日报社记者、来自美国的Erik Nilsson(中文名:聂子瑞)。
自2006 年以来,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一个省份,报道扶贫、救灾和政府政策。
2016 年,这位当时33 岁的美国人成为“中国政府友谊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外国获奖者。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奖项。他还获得了从省级到国际级的新闻奖。
自2017 年3 月以来,这位家住北京的记者拍摄的视频已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得到数亿次的点击观看。中国网民称他为“美国小哥”。
他已联合写作、编撰和编辑了16 本关于中国的中英文书籍。
2011 年,Nilsson 发起了一个志愿者行动,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牧民社区有待发展的学校送去太阳能电池板、衣物、药品、食物和学习用具。他的团队还为有残障的孩子提供手术、义肢和轮椅,并为低收入牧民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学奖学金。
他说,“2006年,我本打算在中国只待一年就走。”他再也没有离开。
如今,中国日报社记者Erik Nilsson 十余年里深入一线报道的中国故事和他故事里的人生,都浓缩进他的新书——《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罚橹屑锹剂怂咨硖剿髦泄姆銎斗桨?、灾后救援,以及整体发展的报道。
通过下面这个视频,我们一起看看Nilsson自己是怎么说这本书的吧!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关于中国的书。
这位美国人发现了这些奇迹背后鲜为人知的报道维度。他骑过鸵鸟、探访过麻风村,在巨大的墓地多次度过生日。这一路上,他不但骑了牦牛,还买过牦牛、给它们挤过奶、被牦牛踢中过。在“地球第三极”与牧民们同吃同住时,他还捡过新鲜的牦牛粪。
他的旅途始于四川,在深入采访的15 趟行程中,他看到了汶川地震的救援和重建,人们重拾希望。
Nilsson 接着前往青藏高原。在这这里,他看到了中国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等不利因素,给这里带去了仅仅数年前还无法想象的繁荣。他发起的志愿者行动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给高原上的学校送去了光明。此后他们还送去了电脑、图书馆、药品、煤炭、衣物及多种设备,甚至还送了牦牛。他为残疾孩子提供手术、义肢和轮椅,也给来自赤贫牧民家庭的孩子提供大学奖学金。
最后,他以极限沉浸的形式审视了改革开放是如何驱动了中国的扶贫奇迹。他加入了“棒棒军”,跟一个老年摩托车俱乐部一起飙车,操纵了一台微型胶囊机器人,又花了5 个星期采访长江经济带沿岸数千公里的11 座城市。
本书中文版译者刘浚是Nilsson多年的至交,她在“译者的话”中写道: “在他深入报道中国的旅途中,Erik不仅学到了地道的中文,结识了众多知心朋友,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他向前踏出了关键一步,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和记述者,他决定要为那些身陷贫困的人做些什么。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格外感人,令人难忘。”
2020 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正不断地向世界贡献着减贫智慧。在此刻同步推出《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返闹?、英文版,也是恰逢其时。
Nilsson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本书尝试记录这一奇迹的故事。在旅途中我亲眼见证了它的发展——这一路上,我也开始重新审视生而为人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借“译者的话”,更近距离地走近作者,走进他的故事……
译者的话
刘浚
刘浚
2019年中旬,Erik给我发来一些文章,讲述了他和朋友们给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偏远小学送去太阳能电池板的故事。他很想把这些故事汇集成书,并且希望我能将它们译成中文。
大约是2006年,Erik来到中国日报社,成为少数几个与中国同事一起外出采写报道的外籍记者之一。那时我是特稿部的编辑,时常跟他讨论一些选题,而他采访回来也总会跟我们讲述他的见闻。我当时负责“Hotpot”(文化火锅)专栏,这个小栏目旨在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谈中外文化的差异。在区区600来字的篇幅里,Erik总能把他遇到的各种奇遇写得精彩绝伦,令人捧腹。后来我们一起编撰了101 Silly Stories from Cheerful China —China Daily HotpotColumn Collection (《文化火锅》,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里面收录了Erik的大部分文章。
这次Erik又想出书,本以为也是些奇闻趣谈,没有想到,2020年春节前,他发来的书稿竟洋洋洒洒十多万字。除了青海的那一部分得到了很大充实,前后还加上了他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和中国其他很多地方的报道。更重要的是,全书主题也得以升华,通过他实地采访所得探讨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对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贫困问题时,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实施的各种创新扶贫方式。
在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样一位来自美国、在中国工作多年的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他亲历的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为中外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彰显出在全球背景下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大意义。
翻译这本书对我而言也是一次特殊的体验。我有幸与Erik在中国日报共事数年,无论是互相修改新闻报道还是合作翻译、编辑书籍,他的幽默、诚恳与敬业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翻译此书令我进一步看到他对新闻工作的投入,对陌生人的关心,以及对中国事务的深入思考。跟随Erik妙笔生花的文字,我看到这个美国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在中国做到了真正的新闻工作者都努力去做的事情:他触及了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展现出他们的挣扎与希望,虽然他采访的很多人几乎不会说普通话,更不用提英语。
我非常敬佩他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多次前往灾区采访的勇气和决心,他和同事乘坐的车随时可能被塌方的石块砸中。而他并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描写,总是尽可能去跟当地百姓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在第一部分的“擦干眼泪”一章里,他跟着映秀的几位老守墓人爬上泥泞的山坡去他们栖身的小棚子,这才了解到更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Erik的坦诚和乐观。在青海,他也遇到过不愉快的事(“刀、暗夜与光明”)。深夜时分,一名出租司机用刀逼着他索要比谈好的价钱高出许多的车费。而他在震惊之余,想到的是司机明明看到他的钱包里装满大钞,却没有为了这些钱加害于他。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让下一代能够走向光明的未来。
他和青海牧民一起放牧的那两章( “ 和牧人一起露营”“牧民日记”)格外生动。本想帮主人干点活,一会儿差点被牦牛踢中,一会儿扔石头赶牛羊时又砸中自己。翻译时着实让我笑个没完,希望中文读者也能享受这宝贵的轻松时刻。
为青梅卓玛做整形的那两章(“分享不可能的微笑”“摘下口罩直面世人”)明显不同于其他章节,Erik在写作这两章时,倾注了更多的心血。由于先天性唇腭裂,这个来自贫困牧民家庭的女孩生活在一个几乎全封闭的小世界里。在Erik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来到北京做整形手术。从人烟稀少的草原一下来到现代化大都市,从被同龄人无视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些巨大的变化会在这个少女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她的人生轨?;岱⑸跹淖?,我们有幸通过Erik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瞥到一二。
记得Erik曾感叹说,很多老外都只在中国待一段时间就走,仿佛有个旋转门,不停地有人进来,又有人出去。而他和妻子Carol却是少数进了门就一直留在中国的人之一。有一年去他们家过圣诞,碰到好几对外国夫妇也带着在中国出生的孩子。而他们家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堆放朋友们送来的书籍、衣服、玩具等用品,像是几座小山,这全是他们准备送往青海曲麻莱几所学校的捐赠品。
在他深入报道中国的旅途中,Erik不仅学到了地道的中文,结识了众多知心朋友,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他向前踏出了关键一步,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和记述者,他决定要为那些身陷贫困的人做些什么。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格外感人,令人难忘。
PS:书中附有一些报道的双语短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当然,本书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跃然在字里行间的鲜活生动的故事,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笑中带泪,甚至哈哈大笑的故事,相信读后你会认可译者的话,她说得一点也不夸张,这本“格外感人,令人难忘”的书,希望你能读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