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英文版)
4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铁路就是这片土地的动脉,同时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面镜子。摄影师王福春曾作为铁路工作者,将镜头对准了火车上的芸芸众生。他沿着时代列车的轨迹,一路满目春风,高歌猛进。他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对象,通过捕捉他们的表情、神态,实现喜怒哀乐的中国式表达,清晰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
火车是中国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坐火车既便宜,又安全、快捷。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人口流动量大,坐火车的人更多了,大学生、农民工、企业白领,形形色色的人都挤在一个窄狭车厢里。他们的心情、情绪和表情,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认可。
翻开画册,一列列满载着人生百态的火车迎面而来。你所经历的时代,你曾经的感受,都会在这里原汁原味地还原和再现:1986年,在哈尔滨开往北京的T18次特快列车上,电视机第一次悬挂在了旅客列车的车厢;1990年,旅行中的新婚夫妇陶醉于随身听耳机,跟着邓丽君的歌在车厢里扭动;2000年,立体3D画册的旋风,在车厢里匆匆刮过?;褂惺帜么蟾绱蟮拇罂?,西服商标刻意外露的显摆……
在这些照片中,有旅客哈哈大笑的愉悦场景,也有因车厢拥挤不堪而展现出的郁闷表情;有躺在卧铺车上悠然自得的享受,也有钻在座位底下鼾睡的窘态。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历史翻页时的印迹,因真实而打动人心。
这部用时间积累而成的作品,将生活浓缩在一列列飞驰的火车上,将社会的进步、人性的本色体现在一张张黑白影像之中,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给人以力量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本五洲传播出版社与视觉中国合作的英文版画册One Billion Journeys,采取了不同于中文版《火车上的中国人》的编排方式,主要分为情爱的空间、儿童的乐园、梦的进行时、饮食男女间、娱乐与通讯、特殊的乘客、方寸舞台上七个部分。
内容展示:
哈尔滨-牡丹江,1977年
当年,火车上除了贩卖食品,还会出售书刊,孩子最喜欢读的是小人书和连环画。《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将》成为当年孩子们的珍贵记忆。如今进入数字时代,纸质小人书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iPad上的阅读和游戏。
长汀-双丰,1988年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和团圆,是北方人的美好记忆。
昆明-北京,1993年
在卧铺车厢里,一位男子熟练地织起毛衣,倒是成为了全车人关注的焦点。
哈尔滨站,1994年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打开了国人的脑洞。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不再老守田园,而是纷纷走出家门,经商的、旅游的、公出的、打工的,一起向铁道线涌来。
沈阳-大连,1994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哥大”刚刚在中国大陆开始出现,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也是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象征。人仿佛是奇怪的生物,要靠外在的物品来印证自己的气质和派头。图为坐在卧铺车厢穿着未摘掉标牌的西装的生意人。
广州-成都,1996年
在这狭小的车厢里,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会有多少人在旅程中相识,又有多少人在旅途中体味爱情!车厢虽然拥挤,床铺虽然狭小,却为有情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私密的港湾。
广州-成都1996年
竹编背篓是山村历史悠久、常用的背负工具,从农耕工具、拾柴拾粪、赶集购物一直到背负儿童,用途十分普遍。竹篓中、火车上,茶几上的婴儿,小小年纪便要跟随父母登上火车,奔向远方。他的人生旅途令人唏嘘。
通辽-集宁,1998年
当时,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达5万多公里。然而,面对人口众多、人口流动速度巨大的这一国情,铁路依然难以承受年人口流动量达10亿多人次的现实压力。
通辽-集宁,1998年
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伊始,这些憨厚的农民坐上绿皮火车离开自己的家乡,开始人生追梦。车厢是个大舞台,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着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在列车的隆隆声中,拉开了大戏的帷幕。
芭沟-石溪,2008年
铁路为解决偏僻山区百姓出行和物资交流,修建便民铁路,四川芭石铁路专为山民而建。猪牛鸡鸭可上车,山民携带山货去集市交易,换回生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