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纪录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它以生命记录生命,以文明对话文明,促进跨越种族与地域的文化交流。
纪录片属于文化产业,靠市场健体,靠文化铸魂。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过度商业化严重磨损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一些商业纪录片娱乐有余、内涵不足,思想肤浅、美学平庸的趋势越发明显。不少纪录片虽然制作越来越精致,但思想深度、美学锐度、社会广度裹足不前,甚至还有庸俗化的趋势。纪录片的首要功能便是记录,记录时代,观察社会,呈现社会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同时,纪录片要勇于思考,对于历史、社会、自然,作出独到的观察和发现。最后,纪录片是一种美学表达,失去美学锐度的创作也就是一种流水化的工业产品。
在国际传播领域,纪录片也有其文化使命。自电影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间,西方影像里的主流中国形象多数是负面的,从好莱坞电影“傅满洲”系列、“查理陈”系列到当代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社会,从“黄祸”“红祸”到中国威胁、中国崩溃,不一而足。现在,中国纪录片正在崛起,应该担当国际传播的文化使命。
一、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
纪录片的文化使命在于记录、思考与对话。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历经辛亥新生、军阀混战、社会建设、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公私合营、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期间,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模式下回归,海外华人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活跃力量。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历经了太多的内忧外患,饥荒战火、民族撕裂、文化碰撞,也体验了御侮图强的胜利、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设的成就与民族复兴的豪情。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WTO,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经济腾飞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一带一路”,以文明大国的身份与世界对话。
中国救亡图存、自强复兴的一百多年历史也是电影诞生与发展的历程。在极端贫弱与困难中,纪录片记录了变革与建设,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留下不可重复的珍贵记录。特别是 2000年以来,DV技术普及与互联网兴起,纪录片有了空前的制作与传播空间,留下了繁富多元的真实影像。然而,中国社会如此丰富、复杂而多元,历史与现实纠缠,经济与文化共振,相比处于现代化转型中的社会和人群,纪录片所映照的世界失之简略、片面、肤浅,远远未完成其文化使命。笔者认为纪录片应该从三个方面承担起文化使命。
其一,记录现实,见证时代。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批纪录片深入社会现实,捕捉时代脉动,记录生活百态,从特定角度揭示当代中国的独特风貌,如《舌尖上的中国》《创新中国》《与全世界做生意》《超级工程》《高考》《平衡》《中国人的活法》《乡村里的中国》《归途列车》《中关村》《西藏一年》《幼儿园》《零零后》《镜子》《我在故宫修文物》《生活万岁》《四个春天》《生门》《人间世》《我的诗篇》《铁西区》《大同》等作品。但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丰富性相比,纪录片的触角、深度、厚度尚嫌不足,思想力量尚需提升。具体表现为:首先,主题先行,人物形象扁平化,艺术表现碎片化。纪录片的首要功能便是记录,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在场并记录;其次,纪录片不应该满足于表面的物质现实,而是要深入生活内部与人物心理,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与艺术个性的人物形象;最后,纪录片不应停留于数量的增长,而应着眼于质量的提升,寻找新领域、新人物、新层次。
其二,反思历史,保存记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源地,共同记忆塑造了文化共同体。中国历史悠久、曲折而多灾多难,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交织的当代社会一直处于剧烈变动中,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豆使贰对裁髟啊贰洞蠊绕稹贰犊鬃印贰独返墓盏恪贰读核汲捎肓只找颉贰都孜纭贰断壬贰逗游髯呃取贰段宕蟮馈贰抖鼗汀贰冻逄臁贰段髂狭蟆贰栋倌昃藿场返茸髌芬愿髯缘姆绞浇铱吩徽诒蔚囊灰?。而近年颇为风行的民族志纪录片如刘湘晨导演的《大河沿》《阿??恕返认盗凶髌?、《大河唱》《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等,记录了原生态的民间民俗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记忆。现在,历史纪录片数量越来越大,故事越讲越精彩,但不少作品更多是消费历史,与戏说风的电视剧渐行渐近。有些地方借助历史炮制地方文化名片,不加分辨地一味歌颂,丧失了基本价值观与历史观。不少非遗纪录片往往流于技巧的繁琐展示,缺乏文化内涵的发掘。纪录片如何介入历史?这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历史文化题材的重点还应放在史迹留给当代人的启示上。能否打破题材表层的限制使之具有开放的品格,能否用优美的视觉形象和声画对位的语言,赋予历史以现代意识的观照,是衡量这类专题片思想与艺术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这里,决定性的关键在于发现,即发现生活(无论历史或现实)深处所蕴藏的活力。”[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斑驳芜杂,封建专制的糟粕含混其中,我们需要以理性精神和现代意识重新审视历史,反思历史,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转化为我们前行的精神资源。
其三,对话文明,沟通思想。纪录片以其纪实特性成为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肩负对话文明、沟通思想的文化使命。针对美国学者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中国倡导文明的对话。而纪录片正是文明对话的最佳媒介载体。国家之间的冲突固然有经济利益、领土之争,也有不少来自文明之间的误解甚至对立,如果加强文明对话,就能最大程度消除误解,沟通思想,减少冲突,甚至实现文明融合。丝绸之路最大的遗产其实不是丝绸或香料,而是多元文明的融合。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不同文明状态下的人类生活,让相距遥远的人们相知相亲,相互理解。今日纪录片应该是丝绸之路上的骆驼,负载着不同文明的思想和情感,穿越文化沙漠,到达文明的绿洲。
二、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纪录片是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然而,为什么中国纪录片跨不出去?这是当代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面临的严峻局面。
让我们首先简要回溯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变迁。1900年的义和团影像、卢米埃尔电影里的抽鸦片者是西方看到的最初中国形象。美国排华法案推出后,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要么是扎着辫子的邪恶的傅满洲,要么是忠诚、迂腐的警察查理陈。中国形象在大众媒介里被描述为“黄祸(Yellow Peril)”。随着“二战”爆发,中国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华人形象在西方改头换面,好莱坞电影《大地》里朴实的农民、《四万万人民》里勇敢的士兵、《我们为何而战•中国之战》里顽强的中国军队塑造了全新的中国形象。不久,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际则分化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红祸”(Red Peril)形象又占据了西方媒介,中国成为西方媒介里的“暴政之地”:既非西方式民主,也失去了儒家传统。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关于中国的报道有所缓和,较为友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如《丝绸之路》《龙之心》《从莫扎特到毛泽东》等。1989年之后,西方媒体里的中国再度呈现为负面形象。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国经济崛起,西方关于中国的媒介形象又开始分化:一方面介绍中国文化地理,如中国历史、故宫、动物、地理奇观,包括中国为经济建设所付出的努力,日本 NHK制作了大量关于中国社会的纪录片,整体比较平实,而韩国KBS的《超级中国》毫不吝惜地赞美中国,甚至用专门一集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另一方面,关于中国的批评也从未停歇,这既是西方对于中国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批评,也包含对于中国崛起的忧虑。
从以上简略概述可以得知,西方媒介中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媒介中如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至今仍在波动之中。因此,中国的这些国际形象是由西方主流媒体按照自身的历史逻辑塑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中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却无法实现国际传播,究其原因:
其一,中国尚未建立国际传播平台与品牌。“二战”之后的冷战隔断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甚至一度处于敌对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与经贸往来,但中国至今还未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其二,在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传播体系中,中国文化价值处于边缘地带。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冷战结束后,以社会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文化被西方某些人视为文化异己。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就把中国文明视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
其三,中国纪录片的理念、形态与语言和国际主流模式存在一定的文化折扣。历史文化的差异,美学传统的不同,使得中国纪录片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美学趣味,挤压了纪实美学的多重读解空间。对于普通西方观众,这些“异域情调”显得费解、晦涩,而腔调难以接受。
其实,传播与市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唯有广泛传播的才有市场,唯有市场接受的才可能广泛传播。这里说的是有效传播,而不是只有传播、没有接受的形式传播。因此,中国纪录片需要从本土化、国际化两个角度建构传播和市场体系。
中国纪录片已经初步建构了本土化立体多元的传播和市场体系。从电视端来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和省级卫视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传播网,但地方专业纪实频道面临困境,突围艰难。新媒体布局纪录片,以收费观看模式开启市场新空间,拓宽了观众面,正在探索纪录片全链条产业模式。
目前,国际化传播与市场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正在尝试的三种模式为:
?。ㄒ唬┏锝ㄗ灾髌放?。2011年创建的 CCTV-Documentary历经10年发展,已经覆盖 70多个国家,5000万订户。2016年,五洲传播中心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目前已有40多家亚欧国家电视台加入联盟,播出《丝路时间》。
?。ǘ┙璐龊#胫放坪献?,打造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平台。如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合作《神奇的中国》栏目,与国家地理频道合作《华彩中国》栏目,并与英国 BBC等国际品牌频道合作,制作播出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ㄈ┟窦浜献鳌=昀?,民间制作机构开始与国际机构合作,制作播出中国纪录片,如英国BBC播出了三多堂制作的《当你老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了五星传奇制作的《极地》,美国探索频道播出了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制作的《零零后》国际版,美国视频网站 Netflix播出腾讯视频制作的《风味原产地:潮汕》等。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赌耦泄贰对诵兄泄贰吨腔壑泄贰侗浠械闹泄贰都轮泄贰断敖街喂碚贰吨泄履辏喝蜃畲蟮氖⒌洹贰吨泄航凇返茸髌吩谖鞣街髁髅教宀コ?,获得积极反响。
然而,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中国纪录片还没有创建自己的国际传播品牌,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还需要借助国际知名品牌。因此,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不管电视平台还是新媒体,国际传播需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建设。
第一,国际合作,思维转型。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西方文化逐渐覆盖全球,到“一战”结束,美国好莱坞电影形成国际化传播,积累了跨越文化障碍的丰富经验和传播策略。而中国则缺乏全球范围的国际传播经验,中华文化即使在唐宋鼎盛时期,覆盖范围也只是东亚儒家文化圈。而国际传播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传播生态、价值观、创意思维与叙事模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际传播生态:文化语境、社会生态、目标观众;其次,跨越价值观隔膜,寻找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第三,如何把本土故事讲成国际故事。国际思维如何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因此,我们需要突破自身的视觉盲区与思维惯性,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思考,才可能制作出具有国际传播潜能的作品。但仅仅靠自己无法完成思维的突破,仿佛鲁迅先生所说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必须借助他山之石完成自我建构。思维方式不是靠语言就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身体体验。所以,国际合作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基础,通过合作体验跨文化思维,掌握跨文化传播策略,并身体力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这一过程充满搏斗、痛苦和反复,但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第二,自主品牌节目研发。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具有跨文化思维的专业团队将脱颖而出,逐步研发自主品牌的节目。如何以跨文化思维提取中国故事,以国际语言把中国故事讲成国际故事,并打造为节目品牌,这并不亚于高科技攻关项目。制作一个好节目已属不易,培育一个节目品牌则难上加难,因为品牌不是一个单体节目,而是一种可复制、可连续操作的一种节目模式,如英国 BBC的《蓝色星球》系列。这一过程相当漫长,而且伴随大量实验和探索。
第三,从品牌节目到品牌平台建设。所有品牌平台都是品牌节目积累起来的。当我们拥有一定数量的品牌节目之后,才有可能建构品牌平台。今日世界,搭建一家媒体平台并不难,但建设品牌平台却并非易事。英国BBC纪录片历经50多年的发展,21世纪以来以蓝筹大片建立自己的品牌;美国探索频道从1985年创办,历经生死关,终于找到自己的DNA,建立品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承接国家地理学会百年积淀,培育出高品质地理探险节目品牌,《徒手攀岩》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再次让品牌闪耀光芒。
为实现国际传播,我们需要从纪录片理念、语态和语言进行系统调整:
真实生活,而非完美神话。纪录片的核心特质便是真实,真实是国际传播的基石。让纪录片保持一些生活的毛边甚至粗粝的质感,远胜于光滑铮亮的完美神话。有缺憾的生活比矫饰与表演更有力量,也更可信。
对话,而非宣传语态。国际传播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沟通情感,交流思想,互相理解,截长补短。而自吹自擂、王婆卖瓜式的语态是浅薄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国际化,而非本土化。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折扣,从语言、结构、制度、风俗到价值观。每一种文明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身的文化基因与编码,由此我们需要检视,哪些是可能在国际传播的故事,哪些故事只能在本土文化中才可能传播。以古人津津乐道的二十四孝故事来说,郭巨埋儿按照现代观念便是一桩灭绝人性的刑事案,而老莱子70岁滚在地上装作婴儿哭泣博父母一笑的场景不仅曾招致鲁迅先生的反感,也并不具有国际文化穿透力。
国际传播非朝夕之功,不存在所谓弯道超车,而是正道直行,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底蕴,中国改革开放 4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本土文化,讲出感动世界的中国故事。
【注 释】
[1]刘扬体.苦涩的辉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498.
*本文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课题成果。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
原文于《艺术评论》杂志2020年第9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