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女主虽生于官宦之家,但是父亲官职并不高,可即使这样,也不妨碍大家从盛家一门的生活点滴中窥见到当时文人的闲情雅趣。
宋人的雅致生活
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比宋更具文艺气息了,现在我们常常说起的“小资生活”比起宋人来,简直弱爆了。宋朝,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梦幻、最精致、最讲究的,没有之一。从木制家具到精致瓷器,从插画点茶品香到蹴鞠竞渡诗会,没有一样不考究,没有一样不雅致。宋人吴字牧曾在《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花插画,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追求精妙考究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宋代诗词相比唐的大气,更显精致婉约,宋代词人更是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精妙考究的境界。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上流社会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对于宋代流行的雅致考究生活美学,李清照可谓信手拈来。各种雅致品味在她的词中即可窥见一二。
帘:“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念奴娇?春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李清照的词中有大量涉及“帘”的词,可见“帘”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之广。
《知否》中各家的室内布置中也大量地用到“帘”,各种卷帘、垂帘。宋代的官府和贵族人家都设有四司六局掌管家中日常事务,其中账设司就是负责帘幕、屏风、书、画等器物的。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诸色杂货》中记载:“家生动事如桌、凳、凉床、交椅……红帘、斑竹帘……”可见,帘是宋人家中最常见的器物之一了。
《知否》中各家的室内布置中都大量地用到“帘”
帘在宋人的室内装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香:“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焚香,是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盏香炉,袅袅香烟
其实早在春秋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关于用香的记载,到了唐代,调香、熏香、品香已经成为高雅艺术。但是品香文化真正普及是从宋代开始的,甚至出现了《洪氏香谱》《香谱》这样的专著。焚香,是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熏衣待客、抚琴读书,哪怕是窗前小坐,一盏香炉,袅袅香烟,都是不可或缺的?!吨瘛芬痪缰?,随处可见各种精致的香炉,盛老太太甚至专门请嬷嬷来教明兰三姐妹调香。
宋代的熏香之法极尽巧思,还发展出一项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香席。邀约三两香友一同品香、参佛、斗茶、插花、弈棋等。“隔火薰香”这种不直接点燃香品的品香方式在当时更是盛极一时,也就是明兰三姐妹学习的调香方式:先点燃一块木炭,把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一层云母片,最后在云母片上放香品。通常,贵客登门,主人会拿出珍藏香材隔火熏香,在见香不见烟的意境里,品茗雅谈。
“隔火薰香”这种不直接点燃香品的品香方式在当时更是盛极一时
点茶:“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什么是团茶?宋朝的茶叶是以紧压茶为主的,我们今天喝的散茶,宋代讲究人是看不上的。因为只有好的茶叶才会被碾碎捣成膏,用木模子压制成圆饼状,才能制成“团茶”。散茶那都是些茶叶末,上不了台面。当时福建建安的御用团茶一斤高达二两金子。在宋代。文人学士将饮茶玩出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讲究观色、选水、闻香、品味和茶器,并要配合环境、吟诗、听琴之外,还发明了一项斗茶活动,那就是《知否》里明兰三姐妹学的“点茶”。
茶筅
点茶可是门技术活儿:先用专门的茶碾将茶饼碾碎放置碗中,冲少量水调成茶膏,然后一边加沸水一边用茶筅打击、搅拌,使其能变成乳状茶液,供人饮用。在打击、搅拌过程中,表面会出现白色泡沫,形成各种各样的汤花。这不就跟现在流行的咖啡拉花是一个道理嘛。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玩过了。点茶是否成功,不仅要看茶的味道是否淳厚,更重要的是看汤花。汤花以色白为上品,茶水以混融时间久聚不散为上。宋代的时候,全国上下那是斗茶成风,为此,范仲淹还曾写过一首《斗茶歌》来着??杉未松畹你庥虢簿?。
插花:“南枝可插,更须频剪。”(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
宋人对花的喜爱已经到了一种疯魔的地步。从流传下来的宋画我们就能窥见一二。宋人不仅喜欢画花、咏花,还喜欢插花、戴花?!吨瘛分忻骼既忝醚安寤木缜榫褪嵌运稳搜胖律畹姆从?。宋代插花之盛行,从宫廷贵族到文人雅士,再到寻常人家,人人追求。插花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还能说出几番哲理来,那便是化境了。“配色讲究或浓烈,或淡雅,或冷,或暖,或二色互补,或一君一臣。”嬷嬷教导明兰三姐妹的话,不仅道出了宋人对插花艺术的品赏标准,也是中国人内化于心的审美情趣所在。
插花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挂画:“罗衣消尽恁时香,闲愁也似月明多。直送凄凉到画屏。”(失调名)
这里说的挂画可不是简单地把一幅画挂在墙上即可。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都特别热衷收藏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然后挂在自己家的厅堂房阁。每次遇到雅集、文会,就会展挂出自己收藏的最得意名画,供大家交流鉴赏。这个过程才叫“挂画”。
明兰将母亲遗物《李娘子镇守娘子关》挂在房中
宋代都城设有“四司六局”,这个机构专门代理宴席、接待的工作,即便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请他们服务。其中“帐设司”专门租赁屏风、绣额、书画名贵物品,“排办局”则帮你挂画、插花,布置宴席。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婚庆公司之类的?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都特别热衷收藏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
除此之外,宋代都城的饭馆、茶楼、酒庄都有挂画的风尚,从北宋汴京直到南宋临安,挂画风潮上到官方下到民间,数百年来从未间断。
戴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除了插花,宋代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民都迷恋戴花。据说,当年宋徽宗出宫,都要“御裹小帽,簪花,乘马”,随驾的侍卫、大臣也要簪花。不仅如此,宋徽宗还给随身的侍卫每人御赐一枝翠叶金花。这就相当于一张现在的通行证,只有戴上它,才能去大内当值。
在宋代,不分男女老少,全民都迷恋戴花
器物:“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宋代的器物制造水平在整个中国器物史上都是最精妙的,可以说,后世虽然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比如玉器,是从宋朝开始,才真正走下神坛,不再仅仅只是礼器,而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器物(当然也必须得是有钱的寻常百姓)。而宋瓷就更不用说了。宋代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登峰造极之作,现如今我们挂在嘴边的“五大名窑”全部产生于宋。
宋代的器物制造水平在整个中国器物史上都是最精妙的
宋人对器物的神、形、韵、味有着一套美学标准
《知否》里面用了大量的器物道具,最让人钦佩的是,这些器物的选择非常讲究,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那么,宋人对于器物的审美是什么样的呢?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对器物的神、形、韵、味有着一套美学标准,而且器物与器物之间的摆放、使用都有着极高的美学要求。
运动:“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蹴罢秋千)
《知否》里有好几场关于打马球的戏,让人感觉当时打马球是上流社会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大家携家带眷,盛装出行。明兰还因为马球打得好,得了伯爵娘子的喜欢。但实际上,盛行打马球的是唐朝,宋人打的是驴球。
《知否》里有好几场关于打马球的戏,但实际上,盛行打马球的是唐朝。
当然,这个打驴球的,大多是妇女。其实,宋代真正盛行的是蹴鞠。《宋人蹴鞠图》中,皇帝带着大臣一起踢球就是一大佐证。宋代的大城市甚至都设有蹴鞠场,男女老少不分贵贱,都可以去踢球。
宋代还有一项有意思的运动叫“水秋千”。每年三月十八,官府都会组织竞渡赛,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龙舟赛。只不过那时候,不只端午节有龙舟赛。而竞渡赛上有一项技艺表演,颇得大家喜爱:在竞渡的船上架一秋千。表演者将秋千荡到与秋千架几乎垂直的位置,然后猛地松开双手,身体翻转、直体、曲腿……做着各种花样动作,然后一头扎进水里,引得大家拍手叫好。这不就是现在中国跳水梦之队的绝活儿吗?
五洲传播出版社出品的“最美古诗词”系列古风手账之《李清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将李清照的词搜集起来,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加精美古画精制而成。
“最美古诗词”系列古风手账之《李清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通过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希望能带你一起去看宋代的风花雪月、活色生香,为你记录属于自己的四时之美与人生离合。
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一款三八节早春礼盒,一本手账+一支团扇形梅花书签+一个玉兰花和纸胶带。故园海棠花开,邀君花下小酌。
“一朝花开傍柳
寻香误觅亭侯
纵饮朝霞半日晖
风雨着不透”
如欲购买以上图书,可联系我社发行部:010-82005927,京东、亚马逊、当当等网上书城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