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支持下,历时三年,我社精心打造的西藏题材纪录片《西藏时光》11月27日登陆央视荧屏,首映后,收获好评如潮。根据央视收视调查显示,该片在专题类节目中实时收视率全国排名第一。
该电视片于2015年开机,历时三年,风雨兼程。这样一部充满历史厚度和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是如何酝酿,又经历了怎样的拍摄过程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日前专程采访了该片制作团队——我社影视传播中心专题制作部的编导们。主创人员们娓娓道来,饱含情感地介绍了该片制作的前前后后。
这是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故事里有雪域、有神山、有迎风舞动的经幡;这也是一段段普通人的故事,故事里有亲情、有梦想,有坚定不移的信仰……透过镜头,在那片广袤的雪域高原上,我们见自己,见众生,见证生命的朴素和奇迹。
涉藏题材历来是我社选题的重点,在此之前,我社已经出品过《讲述西藏》《故事里的西藏》等片子。西藏,是我社编导们最熟悉的诗和远方。这片土地,总能给他们带来宁静。张鹿行是《西藏时光》的总导演,“我总是以最平和的心态走进西藏,平淡的叙述、忠实的记录,看似平常的生活恰恰会引导你走向一个并不为观众所熟知的、平淡无奇却又‘新奇’的西藏。”他如是说。
在这个“平淡无奇却又‘新奇’”的西藏里,观众看到了修习之路中的三位小活佛,西藏大庆背景下的一家三代舞者,中外五国联合的冰川科考,无人区的传奇探险,因爱情而诞生的青稞面包,登上冠军奖台的藏族自行车手,挑战6200米雪峰的业余登山队,藏北草原深处的牧民……一切都平淡而近自然,却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纪录片领域深耕细作多年,“五洲”对于受众的接受习惯有着深刻的把握。谈到叙事的手法,该片总制片人、我社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王媛媛说,“我们关注这片土地,其实是关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所以人物故事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最终的落脚点。我们希望片中五个主体故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客观真实的跟踪拍摄,走入他们的生活。当观众被这些故事吸引和感动的时候,或许也就理解了故事人物身后那片养育他们的土地。”
西藏自然条件的艰苦卓绝众所周知。“五洲”拍摄团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摄制组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一路伴随各种困难,还有极端环境和恶劣气候的挑战。该片制片人、我社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孙良刚说,“纪录片的创作没有捷径可走。特别感谢我的团队。每一次拍摄对团队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磨砺和人生历练。我们的‘外宣铁军’就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成长起来的。这支队伍富于创作情怀,具有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不惧困难与挫折,他们的耕耘和付出,让节目积累了最真实的力量。”
在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域冰川上,摄制组一待就是几个月,挑战了生理极限,多次遭遇暴雪、冰裂、撞车、严重缺氧、肺水肿等生命险情,真真切切地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在藏北无人区,摄影助理高烧39.4度,咯血,被连夜送到双湖医院,急救4天才缓过来……“为拍摄藏历新年,我们的导演王彦民干脆睡在羊圈里欢度春节。”节目成功播出后,主创人员们放松了很多,谈起过去几年的奔波,他们更多的是以玩笑的口吻,以诙谐的方式化解心情。
不过很快,他们略过了这些艰辛,又回到了作品上。“《西藏时光》是十九大之后第一部涉藏题材献礼纪录片,在央视热播,社会反响非常好,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商业网站、社交平台纷纷转载,形成一个现象级的传播热潮。”孙良刚兴奋地说道。成功从何而来呢?“细致的观察,清晰的思路,耐心的等待,及时的捕捉。摄影机永远在待机状态。”三年五载,对于一个专业人士和一部优秀作品来说,不过是一个瞬间。
采访结束后,“五洲”专题制作团队又要出发进藏了,这一次,是一部新的纪录片——《西藏微纪录》。中国的故事常讲常新,摄影机永远在待机状态,“五洲人”永远在路上,祝他们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