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娜•克拉斯诺(Rena Krasno):犹太女作家, 1923年生于上海,长居美国,2009年10月29日在美国加州安详去世。生前任职于美国加州门罗帕克中国犹太研究院,并担任其出版物Points East的编委。其作品《漂移的灯笼与金色圣殿》(美国太平洋视点出版社)获得了200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版奖。瑞娜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五洲的老作者,她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上海往事》于2008年11月在我社中、英文出版。这里选登克拉斯诺女士逝世时我社编辑所写的纪念文章。
瑞娜•克拉斯诺(Rena Krasno)是一位长居美国的犹太女作家,她1923年生于上海,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瑞娜的父亲曾是上海犹太社团的著名报人,叔叔是摩西会堂的设计师。瑞娜的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很多工作,她很大的一个成就在于记录和传播犹太人与上海的那段特殊回忆。1998年,中国已故画家、导演陈逸飞生前在拍摄纪录片《逃亡上?!肥?也曾邀请她出镜讲述。瑞娜有着很深厚的中国情结,视上海为她的故乡,这在她后来的多部著作中反映出来。
许多犹太学者都认为,作为最后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历史亲历者之一,瑞娜的书有着宝贵的社会统计意义和史料抢救价值。不过,我更愿意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探寻这本书的意义。它关乎一段历史,更展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瑞娜的豁达、坚强、乐观,在《上海往事》这本书中都有所体现。上海往事中,有纷飞的战火,有触目的贫穷,有异乡的辛酸,有人情的冷暖,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一个流亡家族在上个世纪战时上海生活的种种不易,生存的艰辛,种族的歧视,高压的恐怖……然而,瑞娜的笔触,始终平静,甚至,她常常以一种诙谐和自嘲来化解这其中的艰涩。在编辑过程中,我常想,瑞娜的这种淡定,是天性使然,是源于她父母在乱世中也温馨倍至的呵护,还是源于这其后大半个世纪她丰厚的人生阅历?没有答案。我只知道,自己从这位饱经沧桑却童心常在的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她,因为这本书,琐碎的编辑工作也变得美好起来。
和瑞娜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图书的出版而结束。我们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朋友,尽管这两个朋友从未见过面,尽管这两个朋友相差半个多世纪的年龄还隔着太平洋的距离。
2009年10月29日,美国加州,我的好朋友瑞娜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爱她的家人和朋友围绕在她身边。他们都曾一次次地听她讲述她的上海往事,怀念她的中国故乡。
也许,她未曾真正离开,她只是开始了她的下一站旅程。
瑞娜•克拉斯诺(Rena Krasno),犹太女作家,其作品《漂移的灯笼与金色圣殿》(美国太平洋视点出版社)获得了200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版奖。瑞娜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五洲的老作者,她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上海往事》于2008年11月在我社出版。这里选登克拉斯诺女士逝世时我社编辑所写的纪念文章。
瑞娜•克拉斯诺(Rena Krasno),犹太女作家,其作品《漂移的灯笼与金色圣殿》曾获得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版奖。瑞娜是五洲的老作者,她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上海往事》于2008年11月在我社出版。这里选登克拉斯诺女士逝世时我社编辑所写的纪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