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西班牙文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
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当年旱灾、蝗灾使粮食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刘震云为重温那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历史,走访灾难的幸存者,完成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刘震云形象地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迎来了转折之年。在这一年的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同时第一次提出“联合国”一词。在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把目光投向中国中部那一片广袤的土地,看见那里发生的灾难。
冯小刚说:“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被震撼的冯小刚花了19年时间,终于把这部小说搬上大银幕。电影故事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面对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一九四二》获得第3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大奖、中国导演协会2012年度电影、第7届罗马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蝴蝶奖。刘震云也因此获得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和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最佳编剧奖。